《封神演义》这部电视剧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,而其中的主人公姜子牙更是贯穿始终,成为了故事的核心人物。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,提到姜子牙那是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的存在。事实上,《封神演义》中的姜子牙充满了神话色彩,而这些传说大多源自民间的神话故事,赋予了他超凡的神力。但若追溯历史,我们会发现,真实的姜子牙并没有传说中的那般神秘和超自然。在史书上,姜子牙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,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,而这一时刻恰好也是周文王姬昌遇到他的时机。
姜子牙在周朝建立的过程中,曾为兴周伐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并且在国家的建设上给予了君王诸多有力的帮助。回望今天,我们或许很难想象,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居然还能如此为国家殚精竭虑,身心力行。这也让人不禁好奇,姜子牙究竟活了多少岁?史籍上确有明确记载,解答了这个疑问。
姜子牙的本名为姜尚,出身并非普通百姓,他的祖上是大禹治水的功臣之一,曾经也担任过官职,家族一度荣光。然而,命运无常,姜家逐渐衰落,姜子牙也未能逃脱家道中落的命运。尽管姜子牙出生于名门望族,但他的家族荣誉与他个人早已毫无关联。尽管从小贫困,但姜子牙并未因此气馁,反而始终怀抱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。
展开剩余76%可以说,姜子牙与普通百姓并没有太多不同。然而,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从未放弃学习。虽然家境贫寒,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时常成问题,但他始终坚持读书,时常在劳作间隙捧书自学。姜子牙阅读的书籍种类繁多,除了军事谋略、天文地理外,他还涉猎政治理论。尽管他的邻里朋友们都忙碌在田间地头,而姜子牙却一心扑在学问上,颇显异类,但他从不在意外界的评价,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。甚至在《封神演义》当中,也可见其妻子对他冷眼旁观,嫌弃他不务正业,既无情趣也无实用价值。就这样,姜子牙度过了大半生,积累了丰富的学识,终成大器。
直到姜子牙七十多岁时,他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,遇到了他的伯乐——周文王姬昌。姬昌是一位商朝时期的诸侯,被封为西伯侯。尽管继承了父亲的封号,但姬昌一直心存不满,尤其对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极为反感,因父亲死于商纣王的暴政,姬昌深感自己是时候为国家和百姓做点什么。他始终暗中积蓄力量,伺机反抗商朝。由于姬昌惜才,广招贤能,因此他才得以遇见姜子牙。
传说中,姬昌在一次外出打猎前,曾请一位算命先生为自己占卜,卦象中预示他此次狩猎会有意外的收获,可能会遇到一位能人。而正是这次狩猎,让姜子牙和姬昌相遇。在渭水河畔,姜子牙正安静地钓鱼,吸引了姬昌的注意。令姬昌惊奇的是,姜子牙垂钓的钩子并未随水流摆动,而是垂直于水面。出于好奇,姬昌主动上前与姜子牙交谈,结果发现他学识渊博、才思敏捷,简直就是一位智慧过人的高人。于是,姬昌便邀请姜子牙辅佐自己。姜子牙也同意出山,开始协助姬昌谋划未来。
这位老者就是姜子牙,而在这次会面之后,姜子牙便成为了姬昌的智囊之一。姬昌甚至在回程的路上,邀请姜子牙一同乘坐马车,这一举动让姜子牙从此被尊称为“太公”,也因此产生了“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”的成语。这一幕,也让人不禁反思,姜子牙在渭水河畔所钓的,真的是鱼吗?是否实际上是“钓”来了周文王姬昌呢?
从那时起,姜子牙便一直在姬昌的身边担任谋士,帮助他实施战略,辅佐他推翻商朝。姜子牙曾多次向姬昌提点治国之策,其中两句尤为重要:“拥有真正的仁爱之心,广招人才”,并建议姬昌要与其他诸侯建立良好的关系,通过合作实现共赢。可惜姬昌未能亲眼见到自己宏图的实现,便在此时去世。其子姬发继位成为周朝的新君,而姜子牙依旧是他的重要谋士,继续为周朝的建设贡献力量。
姬发深知姜子牙的非凡才智,并且十分信任他,始终按照姜子牙的建议治国理政,不断招揽贤才。直到比干的死讯传来,姜子牙才终于决定发动反抗,进攻商纣王。最终,姬发成功建立了周朝,成为周朝的第一任君王。而历史上,姜子牙确实是长寿之人。据史书记载,他活到了周康王六年,推算下来,姜子牙的寿命大约为139岁。
姜子牙的传奇经历堪称历史佳话。从一位普通的农民,到后来的杰出谋士,他的坚持与奋斗成就了一个非凡的历史人物。无论是在政治、军事、战略等方面,姜子牙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。正因如此,他才被民众奉为神仙,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不朽人物。这一切告诉我们,只有不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,哪怕成功来得晚,最终也会有所成就。相反,如果什么都不做,当然什么也得不到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发布于:天津市
